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 96: 重点在自心自了,所有三藏十二部及所有善知识的说法统统是方便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80905)点击进入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
楞伽经(四)04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四)04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请合掌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584页【大慧,说性者:为摄受生死故,坏无见、断见故,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,以声性说摄受生死。】

这一段是指佛陀有时候讲诸法有性,“说性”就是有性,也就是有三界因果业力所召感之性,佛为什么要说诸法有性?佛前面讲“一切法空无自性”而在这里,佛善巧方便说一切法有因果性、有业力的性,万法都有它的自性相。这是为了令离断灭见,断灭见就是拔无因果,那是很可怕的。说:大慧,我说诸法有性,就是有三界因果之性,有三种目的。一、为摄受流转~这个“生死”当然就是流转,流转生死的众生,那么佛以大悲心,为了摄受流转生死的众生,因为众生迷迷糊糊来也迷迷糊糊地去,所以,让佛法在感动就无所不在,那么人的这一辈子找到了佛法,就找到了生命的奇迹,就找到了灵魂的阳光。

所以,我说诸法有因果性,三界的因果性,是有三种目的,佛以大悲心为:一、为了摄受流转生死的众生,令离生死的苦,所以告诉佛弟子,一切众生必须对因果负责,不能说万法是断灭、空、没有因果。第二、是为了坏外道的恶见,外道不是着无见就是着断灭见,“无见”是指万法空无所有;“断灭见”是拔无因果,认为佛讲的那一套是骗人的,所以这个“无见”是因为外道万法从无而生,称为无见。那么“断灭见”是认为没有来世,也没有因果。所以为了坏外道的恶见,就是无见、还有断灭见,令得正见,因为众生有惑、有业,那么环环相扣,这个报应不爽,轮回不断。如果不坏外道的恶见,这无见、断灭见,那么,众生就不相信因果,不相信报应不爽、轮回不断,就怎么样?众生就会落入拔无因果的断灭见,那么如果坠入了断灭见,他就拔无因果。所以佛令离众生不要坠断灭见、拔无因果,因此必须坏外道的恶见:无见、还有断灭见,令得佛的正见。

第三、为我佛弟子知道~这个“摄受”呢,这个“摄受”跟前面所讲的有一点差异。我们的能摄受的心、所摄受的境,在这里这个“摄受”有三层含义,一、修行正法;二、受持正法;三、重视因果。有这三层的意义叫做“摄受”,也就是他的行为举止不可以放荡。第三、为我佛弟子知道依于重视因果、修行正法。“种种业”就是佛弟子因为他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嘛!所以叫做:种种白业或者种种善业,特别是指六度万行,所以假使百千劫,所造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那么,佛弟子知道离断灭见,离拔无因果的外道断灭见,知道种种万法都有因、都有果,因此为我弟子知依重视因果、修行正法、受持正法,来修行六度万行种种的善业,那个“业”上面再加一个“善”还有一个“白”,就更清楚,种种的善业跟白业。“受生”哪里咧?就是净佛国处,也就是说,我们如果累积了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福慧具足,那么就可以往生净土,叫做“受生净佛国处”。以声性说摄受生死,以种种的音声,名身、句身、文身呢?“名”就是名相,“句”就是句子,句子含有种种的义理,那么“文身”就是形身,就是所谓的文章,就所谓的文章,文章含有句子,句子含有义理。说:以音声相,以音声之性,“说”就是宣说,摄受,“摄受”就是摄受一切众生令出离生死,“摄受生死”就是令一切众生出离生死,叫做“摄受生死”。

那么整段把它贯串一下,说:大慧,我有时候说诸法有性者,有三界因果、业力之性,那是很可怕的,那么,佛这样讲,说一切法有性,有三种目的,佛以大悲心,一、为摄受流转生死的众生令离生死苦,所以说“一切法有其自性”;二、坏外道的恶见,坏外道的无见,坏外道的断灭见,令知道,你只要有惑,无明的惑,有这个业,就会息息相关,召感生死之苦,它的报应是不爽,轮回就不断,所以为了令众生不坠入外道的断灭见、拔无因果,因此佛说:诸法有性,所以第二、是坏外道的恶见,不要坠入无见、断灭见,令得佛的正见。第三、为我弟子知其所依,要重视因果这种摄受,要重视因果,要重视修行,修行正法,同时要受持正法,种种的善业、白业,特别是六度万行,受生处故,这样子修了善业跟白业,累积了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这我们将来可以往生净佛国土,以种种的音声之性宣说,摄受一切众生令出离生死的法,所以我说诸法有性,有三层的含义。

【注释】“说性者”:“性”,有性。谓我说诸法有性者,是为破恶见之诸过。以诸愚夫堕断灭见,故(所以)佛说诸法有性,以救济之。所谓有性,是指众生因妄而起见爱烦恼,为什么叫做因妄呢?一切众生都不自觉知自己心起妄,这个问题最大,所以叫做“妙性天然”,“妙性天然”就是心不起妄,万法无咎。众生因为有妄,那么动一个念头想要继续修行,因为没有证量的这个境界,起心动念是想要修行,是好的,但是仍然是妄,不晓得万法本空的东西,所以,是因为指众生因妄而起见爱烦恼。如果你说:我要修行,这个仍然是妄,我不修行,那更可怕,仍然是妄,我有众生可以度,是妄;我有佛道可以成,仍然是妄;我修内观,那个也是妄。诸法本来就没有能所,哪里有内观、外观的东西?没有这个东西。佛讲无常,还是妄;佛讲常还是妄。何以故呢?唯是一心,唯是真如,离常、无常的东西,没有这个东西,所以佛会站在某一种时空说某一种法,这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,同时又要对因果负责。所以这一段就是佛叫你要对因果负责,这不是开玩笑的,是指众生因妄而起见爱烦恼,滋长善恶习气,因而成为三界因果,轮回六道等事,称为有性。所以这个“有性”就是站在事相上讲的,其实万法空无自性,三界如幻。此为承前文而来,因上面说如来说如幻、无生之因,是为了破有执,为何经中却又处处说业果不亡、善恶有性?这岂非佛又说“有性”了吗?所以佛在此特别开示说;我说诸法有性者,有以下三种目的:佛是大悲的圣者,当然用大悲心,怎么样?

“摄受生死故”:佛以大悲心为摄受流转生死之众生太可怜了,令离恶道苦故;一定要对因果负责,不能开玩笑,说那个空、无是没有因果,那就很糟糕,这是第一个目的。第二个目的呢?是“坏无见、断见故”:这是为坏外道之无见、断灭见故,令了知惑跟业是相袭,环环相扣报应不爽,轮回不断,以众生的角度来讲,轮回是事实,痛苦也是事实,一点都不虚假,圣者来讲,如风吹光,如刀割水,了无痕迹,所以你是圣吗?那不是圣就必须要对因果负责。那就是圣人的话,他是善因、善果,纵有果报,如风吹光、如刀割水,这是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讲的。所以因为了解报应不爽,轮回不断,以了知此,而不堕断灭见,拨无因果;这是第二个目的。

“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”:“摄受”,即(就是)受持、修行义。“种种业”,就是指种种善业、白业,尤其是指六度万行。“受生处”,这是指受生于净佛国土。此谓为令我弟子知依摄受正法,修行六度万行种种白业,而得受生净佛国土之处;这是第三个目的。所以修行佛道的人,往生净土比较容易,要断见思惑这个不容易、不容易。“以声性说摄受生死”:“声性”,音声之性,这是指名身、句身、文身“文身”就是形身,后面会讲,等种种能诠之音声方式。此谓是故我以种种音声之性,如名句文身等,而说种种得以摄受、出离生死轮回之法门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”我之所以“说”诸法有“性者”,有三个目的:一者,“为摄受”流转“生死”之(的)众生,令离生死苦“故”;二者,为“坏”外道之“无见”与“断”灭“见”,令得正见故;三者,“为”令“我弟子”知依“摄受”正法,修行六度万行“种种”白“业”,而得“受生”净佛国土之“处故”,是故我“以”种种音“声”之“性”,如名句文身等,那个“文”就是文字的意思。而“说”种种“摄受”出离“生死”之法。

【大慧,说幻性自性相,为离性自性相故:堕愚夫恶见相希望;不知自心现量;坏因所作生;缘自性相计著。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,不令愚夫恶见希望,计著自及他一切法,如实处见,作不正论。大慧,如实处见一切法者,谓超自心现量。】

它这个译文译得非常、非常的简单,这要不说啊!实在是怎么看都看不懂,它到底是什么意思。这一段说佛为什么讲一切法如幻,是为了离四种过失,意思就是,说一切法如幻,令离万法有其自性,因为众生着境以为实,认为万法都有实自性,实自性的话,就变成自性见,万法有实自性,那么就叫做自性见,那么万法如果有实自性,就没办法转凡万圣了,转烦恼成菩提了,转识成智,都没有办法。正因为万法都是空无自性。说:大慧,佛说一切法如幻性的自性相之自性相,幻性之自性相,中间加一个“之”才看得懂,佛所说:一切法如幻,如幻性的自性相,是为了什么叫“一切法如幻”呢?为“离”,为离什么呢?为离执着一切法的性有其自性,“自性”就是有实自性,也就是着境以为实,着妄想以为实,着境以为实,妄念就一直存在。因为你一直客观的存在,你认为它是事实,你就一直有主观的意识,简单讲,你如果承认外在的客观环境是事实,不晓得因缘生如幻的道理,那么你就这一辈子就别想解脱,六祖讲的万法无有真,离假一切真,所以佛讲一切法如幻,是为了离一切执着法性有实自性,有实自性,要不然,他就会落入四种过失,如果不了解一切法如幻,空无自性,就没有办法离执着一切法有实自性。

那么如果万法有实自性,就会落入四种过失。一、坠愚夫恶见相希望,什么叫做‘恶见相希望’这个愚无,那是指外道,外道把梵天当作是涅槃,这是他们希望去的地方,而大梵天,其实是凡夫,不是涅槃,就像我们小时候,每一个人都希望去天堂,去看看七仙女啊!这个当然是电影的手法啦!因为不太懂,所以不知道,就简单讲,坠愚夫恶见相希望,就是把不究竟的生灭当作是究竟的涅槃,就是把梵天当作是涅槃处,这个就是“坠愚夫恶见相希望”。二、不知道唯自心的现量,万法,无论是能缘心、所缘境,统统是万法唯心自心所现量、所现的境界。第三、“坏”就是破坏了佛陀的正因缘所作之因缘生法,为什么呢?因为外道认为大梵天、大自在天能造,那么万法都是他们所造,这个就破坏了佛所讲的正因缘所作之缘生法,所作生这个“生”就是因缘生,这就是第三种过失。第四种过失,这个缘生法,在缘生法里面自性相计着实有法,不晓得万法空无自性,所以缘生法叫做“缘自性相计着”。缘生法自性相计着为实有法,为了令离以上的四种过失。

佛才说,“说”就是佛才说,幻梦,就是一切法如幻如梦,自性相,然后,底下补两个字“体空”,体性本空,佛才说一切法如幻如梦,自性相体空,其体性本来就空,这个就是一切法空无自性。绝不令愚夫愚妇恶见希望,“恶见希望”就是把梵天当作涅槃,把生灭处当作不生灭处,搞错方向了,计着自及他一切法,计着,“自”就是自己身心,还有他人的身心,这一切法有实自性,实实在在的五阴身,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就断不了,计着自身心,就是自己的,就是我相,以及他身心,那就包括: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、一切相,那叫做计着自身心以及他身心,一切法有实自性,这是很糟糕的。如实处见,如实,这个“如”就是不生不灭,如实处,如实不生不灭处,却妄见有生灭,“见”就是妄见、虚妄的见,如实处,在不生不灭处,却妄见有生灭,“见”就是见到生灭,“如实处”就是如实不生不灭处。却妄见有生灭,就是这个意思。而作不正之邪论,因为不是佛讲的嘛!而作不正的邪论,误导众生,坏众生的法身慧命,大慧,若如实处见一切法不生灭者,如果在如实处能够见一切法不生灭,这个就真正的超过见、闻、觉、知,能缘所缘的自心现量境界,自心现量离不开见、闻、觉、知,就是六根的意思。六根能缘,它就会搬来一切种种的假相,种种的ABC、1234这个量,所以,量由何而产生?由妄动而产生,妄动从哪里来?从能缘的见闻觉知而来,不晓得诸法如幻的道理。

整句把它串起来,说:大慧,佛说一切法如幻之性,如幻性之自性相,是为了什么?为了离,执一切法有实自性相故,要不然,就会落入四种过失,如果不能离执一切法有其自性,就会有四种过失,一、堕愚夫的恶见相希望,把梵天当作涅槃,二、不知道万法唯心所现,有其见、闻、觉、知,能缘、所缘,有种种的量,这个就不知道万法唯心现量境界,这是第二种过失。第三种过失,执一切法有实自性,就会坏了佛的正因缘所作之因缘生法,这是第三种过失。第四,缘生法自性相计着有实自性,这个离不开能所,这个就是第四种过失。佛为了令离以上四种过失,佛才说一切法如幻如梦,自性相体空,这个就是一切法,空无自性、究竟平等,不令愚痴的凡夫恶见希望,把不究竟当作究竟处,把梵天当作涅槃把不究竟有处当作涅槃处,而计着自身心以及他身心,一切法有实自性,一切众生在如实不生灭处,却妄见有生灭,而作一切法,怎么样?不正之邪论,因为不晓得万法空无自性,当下就是涅槃,因此就见一、异、常、无常等等。大慧,若如实处见一切法不生灭的时候,则这个就是真正的顿起自心现量,超越自心所现之量,简单讲:就是远离见闻觉知的意思。从此不再攀缘外境,唯是一心,唯是真如。

【注释】“说幻性自性相”:我之所以说诸法之性为如幻性之自性相者。因为前说有性,是为了破断见、无见,今又说诸法如幻者,是为了什么呢?下面解释说“为离性自性相故”,就是为了令愚夫远离执著诸法有实自性。“有实自性”这个很简单,就是着境以为实,这所有的众生,钱拿到,他就迷惑了,到赌场去,他就输到倾家荡产,到跳舞的舞场,,他认为真实的,在圣人来看,这些完全都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。“为离性自性相故”:为令愚夫离执著一切法有实自性相。佛先说有性,令离断见、无见;再说如幻,令离有性,以知是幻性,即离自性,故所以《圆觉经》云(这么说):“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”。“堕愚夫恶见相希望”:以诸众生堕于愚夫之恶见相希望。这里的“愚夫恶见希望”,是指由于愚痴恶见,而见梵天为涅槃等,而起心求之,所以称为希望。“坏因所作生”:破坏正因缘所作之缘生法。“缘自性相计著”:于缘生诸法之自性相计著为实有。“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”:为令离以上诸过,故(所以)我说一切诸法如幻如梦,其自性相体空,此(这个)(就是)一切法之性。万法都空无自性。“计著自及他一切法”:就是计著自己的身心以及他的身心一切法为实有自性。“如实处见,作不正论”:于如实处不生灭当中,妄见生灭,而作不正之邪论。“如实处见一切法者”:若真能于如实处见一切法本来就不生灭者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”,我之所以“说”诸法之性为如“幻性”之“自性相”者,“为”令愚夫“离”执著一切法“性”有实“自性相故”,以诸愚夫执著诸法有实自性,则有四种过失:一者,“堕”于“愚夫”之“恶见相希望”;二者“不”能觉“知”一切法唯“自心现量”;所以众生不会调心,众生不会调心,不晓得万法唯心的东西,众生没有办法调整回来,因此就是要求法、求法不晓得佛、法就在心中,佛就在心中,僧就在心中,不知道,三者破“坏”正“因”缘“所作”之缘“生”法;四者,于“缘”生诸法之“自性相计著”为实有。为令速离此四种过故,是故我“说”一切诸法如“幻”如“梦”,其“自性相”体空,“一切法”无有实体。一言以蔽之,为了“不令”彼诸“愚夫”之“恶见”、邪欲“希望,计著自”身心,“及他”身心“一切法”有实自性,而于“如实处”不生灭中,妄“见”生灭,所有的众生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,不晓得万法本空,本来就是涅槃,因此,为什么禅宗里面要参,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?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一切法无我,空无自性,就是涅槃,妄见生灭,因而“作不正”之邪“论。大慧,”若真能于“如实处见一切法”不生灭“者”,即是“谓”真正顿“超自心现量”。

诸位,这个“顿超自心现量”,比你拜任何的佛,拜任何的忏,诵任何的经、念任何的佛,力道更大。佛是一心作,即心就是佛,顿超自心所现的量,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,也就是,自心所现的相,心中有种种的量,那个量,本身统统空无自性,万法,都是唯心,那么,我们就知道,真正的顿超自心所现的量,也就是见、闻、觉、知,不管能缘、所缘,都不存在这些量的东西,更进一步的说,你的正报、你的依报,拥有任何的东西,都不存在,究竟之处都空无自性,你只能随缘的过日子,来到这个世间,没有一种东西是我们的,我们来到这个世间,只有使用权,没有所有权,世间为我所用,非我所有,放下所有的量,就是见、闻、觉、知。能缘的妄想心,就是量,就是量.

譬如说,我们这个儿子干到高层的领导,这个就是心中的量,我现在拥有一百亿,这个就是量,我有许多的土地,数不完的土地、房地产,这个就是心中的量,我恨他,这个就是心中的量,我很爱他,爱得死去活来,这个就是心中的量。爱,并不存在,恨也不存在,万法本来不生灭的东西,所以,我们修行没有找到这个根本,无论你咒念多少,烦恼断不了,不晓得万法唯心现量,不论不管你佛念多少,内心里面没有办法超越这种量,简单讲,一边念佛、一边执着,如果放下这些见闻觉知,契入不生灭,顿超自心的现量,即心就是佛,你念这句“阿弥陀佛”,虽念,没有能念所念,虽没有能念所念,也一样继续念,所以如果你了解万法唯心的现量,所有的动念即乖,拟议皆非。这个时候,站立跟睡眠都与道相应,站立不生不灭,睡眠与不生不灭相应,所以当我们一外人契入真如的时候,站立跟睡眠统统是道,道本无生,何有言说,万法本无来去、生灭、增减的东西。

588页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无生作非性,有性摄生死,观察如幻等,于相不妄想。】佛说一切法本自空寂、本自无生,无生就是涅槃的意思。“无生”后面一定补一个“无灭”不生也不灭就是涅槃,佛说一切法本自涅槃的意思,就是无生,是为了破外道的能作,“作”就是指外道大梵天能作、大自在天能作,“非性”就是非有实自性,其实都是妄想,佛说有性:有因果性、有业性,是为了什么?为了摄受愚夫,“生死”就是令离生死,佛说一切法有因果性、有业性,千万不能做违背因果的事情,这是为了摄受愚夫,怕乱做,令离生死,一直去造业,造恶业怎么能够有办法离生死呢?当然要囤积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才有办法往生佛国嘛!

在座诸位,今天,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,几乎都是求生净土,所以要累积善根累积福德、因缘,就是一定要行善,丝毫的善就要去做,一点恶都不能去做,这个就是摄受愚夫令离生死,如果能够观察一切法,诸法本来就是如幻不可得、空无自性,于诸法不起妄想分别,这个就重要了,这个就是重点了。所有的~诸位,进入寂灭的究竟佛道,他的先遣部队要做到平等心,就是不分别心,这个就是不容易的,不容易的。所以于诸法相不起种种的妄想,妄想就有分别,就落入见、闻、觉、知,诸位,妄想分别怎么来的?就是见、闻、觉、知来的,看什么执什么,听什么就执着什么,没有一种东西不分别,不晓得本性本来空寂,不知道妄想体空就是涅槃,诸位,不离当下,分别当下体空,就是不分别,不可以说:我要断妄想,妄想本空,你断什么?断除妄想重增妄啊!断除分别,更增加一层的分别,妄想本空,分别也是本空,你要断什么呢?所以如果用平等心,不分别心,那么心境皆寂,这个就是涅槃的境界,涅槃的境界超越见、闻、觉、知一切的心量,心境本自空寂,心境都不可得。

那么整句: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,说:佛说一切法我生的涅槃,最主要是破外道的能作,外道的能作其实是非性,非有实自性,佛说有因果性、有业性,是为了摄受愚痴的凡夫令离生死。累积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能往生佛国,如果真正的修行人能够观察一切法如幻,“如幻”就是万法无有真,既然万法如幻,那么就没有什么好执着、好计较的,所以上半辈子你吃了多少亏,了解一切法如幻,上半辈子你有病了多病苦,或者家庭碰到多大的变故,了解一切法如幻,也就放下,回归当下,如果你爱某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,他刚好离开,那你刚好有时间修行,观一切法如幻,爱得死去活来,只有增加生死,也没得到什么,这样就知道了。于诸法也不起妄想、不起分别,以不分别心,心境皆寂,这心境俱泯就顿超心量,所以这一句附带一句话说,要让众生没有妄想很难,因为能所不断,从另外一外角度说,要让圣人有妄想也很难,圣人契入心境的毕竟空寂的涅槃妙性,这个就是两个角度了,让大悟的人要起妄想,这个不可能的事情啊!他连睡梦都不会去干杀、盗、淫、妄的事,何况醒着的事?那么凡夫,你劝他不要执着,不要执着,他妄想还是一直起来啊!那么凡夫呢?重点还是把身体照顾健康,妄想可能就会少一点,念头比较克制得住。

【注释】“无生作非性”:我说无生者,为破外道计邪因为能作者,而其所计之能作者实非有自体性。“有性摄生死”:我说诸法有性,为摄受愚夫,令离生死。“观察如幻等”:若观察诸法如幻等。“于相不妄想”:则于诸法相不起妄想分别。这句话是什么?这样就可以放下见、闻、觉、知,我们所有的妄想来自于见、闻、觉知,看到什么,执着什么,闻到什么,执着什么,鼻子嗅到什么味,就执着什么,以不分别则心境皆寂,心境既泯,则顿超心量。远离见、闻、觉、知就是顿超心量,放下见、闻、觉、知的能缘妄心,就顿超心量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”我说一切法“无生”者,为破斥外道计邪因为能“作”者,而其所计之作者实“非”有自体“性”,纯属虚妄,自心妄想所现。我说诸法“有性、则为“摄”受愚夫,令出“生死”。若能“观察”诸法“如幻等”,则“于”诸“相不”起“妄想”分别,顿超心量。这里再补充一句,简单讲,真正契入如实修行的人,就是这个世间,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放不下的东西,他的心也不会有任何的相去干扰他,他的心也从来不起波浪,不起言语、动念都不会,为什么说“拟议皆非、动念即乖”?站立与睡眠,皆与道相应,为什么?纯是空性的东西,不要说,唉!我们来这文殊讲堂拜了那么多佛,诵了那么多经典,水陆、梁皇、三千佛拜了这么多,什么是佛?搞不清楚,你就是佛啰!即心就是佛啰!不离本处啊!

【复次大慧,当说名、句、形身相,善观名、句、形身菩萨摩诃萨,随入义句形身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如是觉已,觉一切众生。】

说:复次大慧,当说名,我们整部大藏经,当然都是由名相所连贯而起来的,这个“名诠自性”譬如说:大象,我们知道,喔!这是象,这是牛、这是人,这种种的名相,那么,佛眼,佛眼就不是凡夫眼不是天眼、不是法眼,它是佛眼,所以这个名相,名诠自性啊!名诠自性,那么,名字呢?再加,就是句子,其实句子由名而来,多数的名构成句子,譬如说,名字,如果用单一的人、象、马、牛……你绝对不会分不清楚,所以,名诠自性,诸位,在这里,当说能表诠一切法,不是名相、就是句身,“名身”就是名相,“句身”就是我们所讲的句子,句子。那么“形身”形身有两个,这个“形”注意听,这个“形身”就是显现的意思,能显现名相、能显现句子,叫做“形”。这个“形”就是显示的意思。

简单讲,文字可以显示名相还有句子。音声,音声也可以显示名相跟句子,佛说话的时候,就用音声,音声来表一切法,用音声讲出一些名相啊!讲出一些句子啊!然后这个“形身”就是用音声为形身,用音声来显现名相、句子,那么如果说用文字的话,就不一样了,用文字,佛入灭、涅槃以后呢?就用文字来记载名、相、还有形身。所以这个“形”就是显示,用文字可以显示,文字有大、有小、高低、长短,音声有抑扬顿挫、音韵等等。所以,形身就是文字,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时候用音声讲名、讲句、讲形身,有时候用文字讲名、讲句,讲什么?用记录的,后来的人用记录的,名相、句子、还有文身,就是形身,那么,形身呢就是为前面名相跟种子二所依,二种所依靠的,名相依靠文字,句子还是要依靠文字的,所以善观察名、句、形身,善于观察种种的名相、句,含有种种的义理,那么,形身,“形身”就是我们所讲的文,文字、或者是音声,善于观察名相、句子或者音声、或者是文字,这个菩萨摩诃萨就随顺入于所诠释的第一义谛的句子,形身就是文字,简单讲就是依义不依语,依义不依语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如是觉已,觉一切众生。

诠释一下,说:复次大慧,应当来说一下大藏经所看到的,能表诠一切法的,没有办法离开名相,名相多一点叫做“句子”这些都是用语言,我贯串起来,文字贯串起来的,或者是音声或者是文字的形身,所以“形身”就是显现名相跟句子,善观察名、句、形身,菩萨摩诃萨随顺入于所诠的第一义谛,第一义谛句,那么“形身”,就是文字,依义不依语,就是你要好好地体会所讲的义理,不可以在语言、文字里面打转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样,得到第一义谛的义理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,这一颗心很快就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千万不要死在文字相里面,如是觉已,觉一切众生

【注释】“名、句、形身”:名就是名身,其实就是名相的意思,即名身、句身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句子的意思,形身。就是显示、显说什么事情,什么东西可以显名相?什么东西可以显句子?当然就是语言跟文字,语言就是音声、文字,所以这个“形身”不是很难听得懂的,“形身”就是显现的意思,就是文字可以显现名相还有句子,语言也可以显现名相跟句子,所以“形身”它有两种又译为“文身”。“身”,为众法聚集之义,亦即(也就)是复数、多数之(的)(意思)。“名身”,即(也就)是单字或者名词,是用来表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。例如说六根,便只说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之名而已。那么“句身”,就相当于词,或者短词,这个是用来表显事物间的差别的,例如说眼有佛眼、法眼、慧眼我们是三种统统没有,我们有近视眼、青光眼、斜视眼,这个我们什么都有,可是一点慧眼、法眼、佛眼统统没有,等种种差别。“形身”的“形”,相当于中国造字原理“六书”当中的形声,也就是用来表示声音的长短、音韵的高下。

诸位,你要唱歌,Do、Re、Mi、Fa、Sol、La、Si、Do,音声、唱歌,就是高低,音阶的高低啊!是四拍、四分之三拍呀!是二分之一拍呀!这个就是一种节奏的表相,就是这样,所有的音声就是,所有的唱歌,怎么样?那么歌剧院的唱的拉得很高、很高,全世界什么男高音、女高音、男低音、女低音,到最后,统统没有音,因为一定会死,所以什么声音也没有。所以这一辈子要能学佛,你就不会说:喔!很辛苦。就像我们到雪梨的歌剧院,去看,喔!就是歌剧院,往上一个阶梯、一个阶梯…然后底下,有的人就唱这个,用这个音声来表达戏剧。那么一样啊!我们现在美国的百老汇也是,把它搞得很热闹啊!加上科技、灯光,再加上杂耍,就变成一个歌剧院了!欸,对不对啊?那么表示声音的长短,音韵的高下,这是指“声”,注意,这是指声的名句形;若是色的名句形,名“、”句“、”两个,名、句、形,若是色的名“、”句“、”形,则形便是表示用文字笔划的长短高下,也就是“字形”。阿拉伯(有)阿拉伯文,日有日语对不对?欧美有欧美文,地方,地方的语言、文字都有。《唯识论》云(这么说):“名诠自性,句诠差别,文即是字,为二所依。“为二所依”,是指文身是名身与句身之所依,因有音声及笔划之形,才能表现出名身的自性,以及句身的差别来源。

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”我今“当说”能表诠一切法之“名”身、“句”身、与“形身”之“相”;若(如果)能“善观”察“名、句、形身”此等能诠之教,了达其义,则“菩萨摩诃萨”便能“随”顺而“入”于所诠第一“义”之“句形身”,今天你们大家来听经闻法也是这样,善说法者,一定要善谛听者,你们今天用第一义谛的心,本心来听法,无有能说,也无有所说,这个便契入,便能“疾”速证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如是”自“觉”悟“已”,进而开“觉一切众生。”诸位,在这里下一个标准,在座诸位,我们来到文殊讲堂,熏习了二十年的法,今天我用一个标准,师父,要怎么样可以比较具体论修行输赢?我说:很简单,这一句话听得进去,你们就知道佛教的标准,先起贪心的人,那个修行就输,先动念,嗔恨心的人,那个修行就输,没有智慧,那个修行就输,谁先起念、妄念,那个就是输,不起念,修行就赢,就这样子,不起妄,修行就赢,起妄,任何的微细念,统统是输。如果你要有具体的概念,谁先动妄念,谁就修行就是输。一直妄念不止,那就是输得很惨,输得很惨,就像去拉斯维加斯输了一屁股债,一样的,这个就是,如果你要修行要论输赢,谁先动妄,谁就先输,看谁比较厉害,不是用憋气法,然后变回家~然后一直忍、一直忍,然后实在有点受不了,我是真的很忍耐喔,这个就又输了,这个又没有达到无生法忍,你那个忍是强迫、压抑的,不是空性的东西。

590页【大慧,名身者,谓若依事立名,是名名身;句身者,谓句有义身自性,决定究竟,是名句身;形身者,谓显示名句,是名形身。又形身者,谓长短高下;又句身者,谓径迹,如象、马、人、兽等所行径迹,得句身名。大慧,名及形者,谓以名说无色四阴,故说名;自相现,故说形。是名名句形身,说名句形身相分齐,应当修学。】

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有困难,一下子转不过来,其实很简单的,大慧,名身者,什么是名相?谓若依事,“事”就是事物之性,而安立其名,譬如说:看到那个有形相的大象,象,大家都:哇!那象很大,对不对?蚂蚁,就一点点,听到蚂蚁就知道那一点点,依动物的、依一切事物之性,而安立其名,树,就一颗树,山,一座山,那一下你就知道,叫做: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,叫做:若依事立名,是名名身,句身者,谓句有义身,意思就是:句子有诠表众义,身,“身”就是种种差别的自性,种种差别的自性,有种种差别的自性,譬如说句子,怎么样?譬如我举个例子,你就听得懂,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?就是大象,海中最大的哺乳类动物是什么?就是鲸鱼,那么你一定不会鲸鱼跟大象搞混了,你一定不会。这一句子表诠种种差别的众义,种种的义理,你一听就知道。那么如果你,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,你也不会搞混,所以说:句有诠表众义身,种种差别的和自性,刚刚也讲过了,句子,大象上陆地上最大的动物,鲸鱼是海中最大的哺乳类动物,那你决定不会混乱,叫做:决定究竟。就是其义决定究竟不相混滥,绝对不会混淆,是名句身。

接下来,“形身”就是显示的意思,形身者,谓显示名身、句身,所以,那怎么可以显示名相跟句子呢?当然就是语言跟文字,语言就是音声,文字就是记录、记载,所以这个很简单的,形身者,怎么样可以显现名相跟句子呢?就是语言跟文字,是名形身,所以形身直截了当讲,就是语言跟文字。又形身者,谓长短高下,也就是,譬如说你写中文,有长短高下啊!你写阿拉伯文,阿拉伯文因为我们看不懂啦,就蚯蚓被烧到般的蜷曲着,这是阿拉伯文,我们也看不懂阿拉伯文,他们也是有长短高下,对不对?所以这个形身有两种,以形来显示声调、音律,譬如说:五线谱,看到五线谱就知道,Do、Re、Mi、……Si,或得是笔画,看到笔画,什么啊!喔!就知道这些写些什么东西,语言文字嘛!所以谓长短高下,这是指文字的长短高下,又句身者,什么叫做句子呢?句子就像,谓径迹,“径迹”就是有如路径上的足迹,跟着足迹你就可以找到象、马、人,人走过有人的足迹,马走过有马的足迹,大象那个足迹好大,对不对?大象那个脚板印下去,就知道:哇!这个足迹这么大,就知道这是大象的,欸!人的脚一点点,大象那么大印在地上,所以,什么叫做“句”呢?简单讲:就像我们走过的痕迹,路径上走过的痕迹,叫做“径迹”。如象、马、人、兽等所行的径迹。循着径迹,得句身名,就是你循环着这个句就可能得到众义,得到种种的义理,我们现在也是,循着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文字,就可以找到第一义谛,成佛究竟之义,也是一样,叫做得“句身名”。简单讲:就是循句身,便得义理。

接下来,大慧,就拿五阴身来讲,这个名,但有其名而无其形,就是四阴,以及形,当然就是色,所以,“名”是指四阴,还有“形”是指色阴,大慧,如果用五阴身来说的话,“名”以及“形身”来对照看一看,谓以名说无色,因为受、想、行、识但有其名,抽象的受、想、行、识,但有其名,而没有色,所以以名说无色,因为抽象的受、想、行、识,但有其名,而没有色。所以,以名说无色之四阴,“四阴”就是受、相、行、识,所以说“四阴”但有其名而无其形。接下来就不一样了,自相显,上面补两个字更清楚“色阴”,色阴,它是有形体的,是可以显现的,色阴自相显现,“自相现”就是色阴的意思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的“色阴”,五阴里面的第一色阴自相显现,固说色为形,所以,“色”叫做有形相的东西,是名,为佛用音声的名、句、形身,来解说不生不来的名身、句身、形身相,注意喔!以妄止妄,佛陀的音声仍然是妄,可是呢,这个妄可以破妄,佛的音声含有义理,所以破除种种的执着,变成证得无生的名身、句身、形身相,“分齐”就是种种的差别,换句话说:我们修学佛道,不应当用生灭心来闻法,否则,佛的无生法,就会变成有生灭的法,这个是应当修学,应当修学。我们听经闻法,就应当用他的不生灭所讲的义理来听经闻法,换句话说: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用这个本心,本性不增不减、不生不灭,来听经闻法,这个就是抓住了听经闻法的重点。

整句贯串一下,大慧,名身者,谓如果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,这个叫做“名身”,就是我们所讲的名相,“句身”就是我们所讲的句子,谓句子,句有诠表众义,就是很多的义理连贯起来种种的差别性,“自性”就是,这个身,义身就是种种的差别的自性,叫做“义身自性”。谓句有义身自性,意思就是这个句子有诠表众义种种差别之自性,就是这个意思,刚刚所举例子的,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,鲸鱼是海中最大的哺乳类动物,你怎么会混淆,不会,所以其义决定究竟,不相混滥,是名句身。形声者,就是谓显示名身跟句身,前面已经讲过了,显示名身跟句身有两种,一个是语言,一个是文字,语言就是音声,是名形声。“形”就是显现的意思,又什么是形身呢?用文字的话,它有长短高下的记载,如果是声调的话,它有音韵,文字,它就有笔画。接下来,什么是句子呢?“句子”就像路径上走过的痕迹,谓径迹。如象迹、马迹、人、兽等所行径迹,依循那个可以找到象、马、人、兽,我们也是一样,三藏里面种种的句子,我们循句便可以得到第一义谛究竟的义理,得句身。就找到了真正的义理,佛的究竟义。

大慧,我们用五阴身来说明,名、名相、还有形身,我们对照来看,看一下,我们用抽象的“名”来说无色的四阴,受、想、行、识,所以故说名,因为四阴但有其名,而无形相,接下来,色阴自相是非常显现的,它是有形体的,所以,色阴为形,是名为佛以音声,佛用无形的音声来解说名相、句子、还有形身,那么么来解说什么呢?佛用有形相、或者是音声,语言文字来说明名相、句子、形身,来解说什么?来解说无生,诸法本空的名相、句子、形身相种种的差别,因为种种的差别,是为了显没有差别的平等空性,所有的种种差别,就是当下,就是没有差别的空性,所以佛陀讲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

诸位!我们说:出世间很难,是因为我们不习惯于用涅槃妙性来生活,当我们体证到一个颗粒微尘,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究竟都是空相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,出世间的佛法比世间更容易,世间人,我告诉你,你所学的东西,隔行如隔山,你今天你搞会计,你就没办法搞电机,你今天你在市场上卖水果,叫你去干总统,可能你没办法,搞政治,可能你搞不来,为什么?隔行如隔山,佛法不一样,佛法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、最上乘,它都有相通的地方,所以研究佛法,它功不唐捐,你今天你看这一本经典,明天看这一本经典,它都有会通的地方,所以佛法它越来越有兴趣,越来越有兴趣,是因为它都会会通,所以说:说世间法比出世间理念难,也对,但是,说出世间法比世间法更难,也对,因为出世间法,它不可思议,没有任何的语言,说不得,道不得,当下即是,说是一物即不中,讲ABC 不对,讲ABC 也对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,多单刀直入咧!是不是?

想要过快乐的日子,就是这么简单,放下就是了,眼睛不捏,捏一下就放不下,我们现在就是把心梗着一个我、法二执,就是把这个眼睛这样子捏一下,对不对?眼睛多余的,放下,视线就看得很清楚了,我们内心里面就是这样,多一层执着,多一层我、法二执,所以什么事情都看不清楚,认为万法有其自性,其实佛法很简单啊!悟道的人就,悟则刹那间,迷则尘点劫,说佛法很难的人,因为他不习贯涅槃的的生活,知道吗?所以说佛法很难,也对。因为他不可思议,Incredible,说佛法很简单,也对,这世间法,难,你搞一个画画,你叫一个会画画的人来唱歌,他们怎么会有办法?是不是?难噢,你叫一个唱歌的人,去搞天文学,美国的太空总署去参加看看,你怎么知道火星是什么东东呢?这个就没办法,这个是世间法比出世间法更难,因为隔行如隔山啊!所以这个要看在什么角度,以上讲的就是弘一大师讲的。

接下来,应当修学,好!诸位!看底一下,【诠论】此处佛解释名句文的方式有三种:一、先依次一一解释;二、再以形身与句身对释;三、最后以名身以及形身相对来解释。

【注释】“依事立名”: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,此(这个)(就是)“名诠自性”也。“句有义身自性,决定究竟”:“义身”,即(就是)种种义。此谓(这个是说)句为含有表诠众义之自性,决定究竟,不相混滥,譬如说佛眼便非(那当然)不是天眼等。此(这个)(就是)“句诠差别”也。“形身者,谓显示名、句”:形身者,为能以其色、声之形来显示名身与句身之性质与作用。所以形身即(就是)名身与句身二者之体,所以是名、句之所依;因此,形即(就)是体,有体所以有用,名身与句身即为其用。此(这个)(就是)“文即是字,二者所依。”“又形身者,谓长短高下”:再者,形身是用来形显声调、音韵与笔划之长短高下。“又句身者,谓径迹”:句身者谓有如径上之足迹一般。“如象、马、人、兽等所行径迹”: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之路径上,所留下的足迹,则寻此等象迹、马迹,便可寻得象、马本身;相同的,若循句身之迹,亦可觅得文义之旨趣——虽然句迹并非就是义趣本身,正如象迹亦(也)并非就是象。但是跟着象的足迹可以找到大象,

“得句身名”:得句身之名。“名及形者,谓以名说无色四阴,故说名”:名与形两者是相对的,形是有形的,名则是无形的、抽象的,但有其名,以五阴来说,色阴是有形的,具体的;其他受想行识四阴,则是无形的,但有其名。此句谓,若以“名”与“形”对照来说,则谓例如五阴,为以抽象之名,来诠说无色之受想行识四阴,以其无形,但有其名,故(所以)称为为名。“自相现,故说形”:而色阴则为有形体之自相显现,故说名为形。“是名名句形身,说名句形身相分齐”:是名为佛以音声之名句形身,来解说无生之名句形身相之分齐。这里有一个重点,凡所有三藏十二部,统统是方便,凡所有善知识的说法,统统是方便,重点在自心自了,所以不要说你现在很烦恼的事情,说:师父有你的办法,我只能尽力做你的增上缘,就像佛在世的时候,看根器了,很烦恼的时候,佛一开示,五蕴本空,当下,证阿罗汉果,没有几天喔,还在家居士喔,那有的根器就比较不够的,就搞了老半天,所以,说实在话的,这个万法还是唯心现量的境界,要看这个人的根器,如果你很烦恼,何不自心自了呢?别人给我们增上缘,参考一下可以,安慰几句可以,问题在你内心的深处,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性的问题,那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,所以如果说:我要跑到泰国去修什么内观,或者我跑到缅甸去,跑到韩国去修禅,你跑来跑去,(未完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一二目录》01-76(未完)

楞伽经 77:你若动到“我很有修行”的念头便落入我见,就变成凡夫

楞伽经 78: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,反而很同情他

楞伽经 79: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,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,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

楞伽经80: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,有角度互换的时候,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

楞伽经81: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,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

楞伽经82:同性恋会障道,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,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

楞伽经83: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。而散心杂话、信施难消

楞伽经84:大梦谁先觉,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就是忆念不舍爱恋假相

楞伽经85:看得破还是看不破,其关键只在你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

楞伽经86:不是叫你去改变外在的增减,而是要注意你的内心,

楞伽经87:一个真的对法上契入的人对相的东西会没有兴趣

楞伽经88:能初发心不退者,成佛足足有余;

楞伽经89:无明跟业力把我们雕刻出来生生世世不同的面貌和业力

楞伽经90:心性没有任何增减,吃亏就不会觉得吃亏,占便宜是在造业而已

楞伽经91:初地乃至十地菩萨都得依佛的神力加持方得成就

楞伽经92:众生的思想是直线型的,没有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

楞伽经 93:佛的戒律比丘尼是不可以剃度比丘男众的,这规矩在末法时期乱了套

楞伽经 94:想要走一条平坦的路,先摆平自我,摆平内心里面的妄想

楞伽经 95:一个人要控制妄想的难度就如同在牛角的角尖要安放一粒豆子般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